关键字:   标题 内容
 
姓名:冯示兵
请教2015-08-21 14:01:23
我想收藏,不知买谁的好?听说诚一斋眼力独到,请指教一二。

回复:收藏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。原则上讲,一要买名家精品;二是买有学术价值、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书画家作品。对于江湖书画家的东西(一般都是这“王”那“王”的大忽悠),要坚决警惕和避免。至于具体到哪位画家,可以买一本《诚一斋教你买字画》看看。本书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题写书名,图文并茂,通俗易懂,分《买字画必须首先明白的N个为什么》、《怎样买字画》、《买谁的字画能升值》、《买字画应注意什么问题》、《字画的鉴赏与保养》等五大部分,可谓一本书画收藏投资宝典。任何对字画一点也不懂的“门外汉”看了这本书后,在书画收藏投资上从此不会再上当受骗、被人忽悠。
本书工本费100元,请与郭女士联系。
联系电话:010--8255 6815手机:186 1230 0223
QQ: 1217 739 490
支付宝:131 776 9094@qq.com
     工商银行:622202 020011 2636911

 
姓名:何加林
何加林的作品好吗?2015-08-18 18:19:54
我看你们何加林的作品卖的很好,他的作品好在哪里?能否介绍一下?谢谢。

回复: 这里将著名书画评论家郎绍君的文章推荐您。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
出入于造化心源之间 
□郎绍君
  何加林是才情出色、根基好的画家。所谓“根基好”,指两个方面的基础:一曰对中国画的认知,二曰笔墨功底。试作释说。
  中国画历史悠久,有深厚的文化背景、独特的民族形式,对它缺乏应有的认知,就无法悟其真谛,辨其优劣,登其堂奥。由于20世纪美术学校采取西方模式,中国画教学对自身的认知问题始终被漠视,学生不熟悉画史与画论,学中国画而不理解中国画的现象十分普遍。这种认知的不足带来了严重后果:盲目以西画观念代替中国画观念,常常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中国画传统,鉴赏力贫乏,没有充分的自信。当然也有例外,最突出者便是以潘天寿、陆俨少为中坚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。他们培养的几代人,从方增先到陈向迅,对中国画的认知就大不同了。更年轻的何加林、张捷等,也继承了这一传统。我读过何加林的一些文章和谈话(如毛建波《何加林访谈录》),对他的思考颇有印象。他认为中国画家要有一定的“国学底蕴”;要“静下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”;他要求自己在实践追求上“纯粹不杂”,但不过早地“定型为某一种风格”;他重视对经典之作的临摹研究,但又十分重视写生,探寻以新的方法“表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”;他有意在疏离传统与回归传统之间“反复”,并把这种反复作为一种“自觉的方法”……这些,都体现着他对中国画传统与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。理性思考代替不了技巧训练,但有没有这种自觉思考,有没有中国画的自觉意识,是大不一样的。
  “笔墨功底”是老话题,也是常新话题。作为形式语言的笔墨,决定着中国画的基本特征,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根本标志。趋向多样发展的当代中国画,除少数边缘形态的“实验水墨”之外,都没有或没有完全脱离笔墨。在西方强势文化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,怎样对待笔墨,关系到要不要坚持中国画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。但在艺术实践中,关键不在笔墨的使用而在使用得怎样,在是否真正得到了笔墨的真谛,使它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性。因此,笔墨基本功的修炼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。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基础课,着力点正在笔墨训练。何加林在新时期接受本科与研究生教育,教师的指导与他的选择都具有很高的自觉性——临摹多而系统,目标明确,主动性强,这一特殊环境条件加上出色的个人条件,造就了他在笔墨上的良好功底与相对早熟。
  何加林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两个阶段。1999年前为第一阶段,“大多表现儿时生活过的西北”,“是艺术与技术的磨合期,从浓墨时期,走到干墨时期,再到淡墨时期,偶尔画些青绿。”1999年春至今为第二阶段,“主要以江南山水为题材,捕捉江南的泥土气息”,“全身心投入写生,几乎忘了所有的技法,从中又得到了许多传统中得不到的东西。”(《给笔者的信》,2001年11月l8日)1999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《中国美术家·何加林》,大抵代表第一阶段的面貌:皆为水墨,有浓、淡、干三种不同墨法的作品,山形枯瘦奇特,石多树少,空间怪异,境界荒寒,与草木葱茏的江南山水迥然不同,也不似苍拙厚朴的陕西景观。景色是幻想的,气息是南派的。画法与风格,可以看到紧密、松秀、奇异、平淡、清幽、浓厚的变化,并非摹仿前人,没有西画痕迹,不同于流行样式。第二阶段的作品,以写生为大宗,集中体现在《江南系列》、《太行系列》中。何加林写生主要采用对景落墨的方式,个别尺幅巨大之作根据写生加工。在这一阶段,也有少数作品如《白云浮江》、《幽谷山庄》等与写生无关,它们讲究结构性,与真实景象有很大距离,生拙枯涩,精神气息与第一阶段作品遥相呼应。
  写生完全改变了第一阶段作品奇幻、孤峭和冷逸特征,变得真实、具体、亲切、生动。一个画想象空间,一个画眼前景物;一个突出主体,一个突出客体;一个要求景物适应画法与风格,一个要求画法与风格适应景物。传统山水写生大抵是目识心记,略勾小稿,回到画室才落墨完成;20世纪以来的山水写生借鉴西法,对景作画,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李可染——一方面坚持对景落墨,一方面又强调主体加工,使写生具有创作性质;一方面放弃传统程式性画法,从对象的形质特点寻求新画法新程式,适当引入西画方法,赋予作品更强的真实感、丰富性,另一方面,又尽可能发挥笔墨语言的表现力,维护中国画的基本特征。同时代一些老画家也重视写生,但他们没有西画根基,不放弃旧的笔墨程式,摆不脱“旧瓶新酒”的矛盾。李可染成功的秘诀,在于他对中西绘画都有较深刻的理解,兼能中西画法,有相当好的笔墨功底。但是,他的众多追随者却相对逊色,鲜有获“出蓝”之誉的人物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是追随者们虽有造型能力,却弱于笔墨功底,深受写实观念束缚,作品摆不脱“写生状态”;有过多模拟生活原型之弊,缺乏山水画应有的超越性和笔墨韵味。一些人照搬李可染的方法,又流于新的摹仿。新时期山水写生有很大突破,但大抵摇摆在上述两种倾向之间:或者模拟山水原型,失之过实,或者用既定画法去套对象,得不到自然的新鲜与生动。何加林采取对景落墨方式,沿着李可染的路线,追求描绘的新鲜、生动与丰富,努力再现江南景色的湿润和秀丽,但他对笔墨的认知、所经受的笔墨训练和作画的文化环境,与李可染及其学生大有不同。他更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性,更重视个人表现的自由。因为笔墨功底好,他没有拘于“写生状态”,没有那种连环画式的叙述性,没有丢失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。他像李可染那样根据对象的特征探索创造新的画法,又没有像李可染那样一概将传统程式放弃,而是部分地融入,在不影响生动描绘的同时保持笔墨的独立韵味。和李可染写生相比,他采用的笔法更多,风格更趋精致。何加林比李可染更突出水墨情致,而又不失写生的真实与生动。李可染写生孕育了其凝重拙厚而深秀的山水风格,何加林的写生透显出其清隽、秀逸的气质,却与他的非写生作品保持着相当的差异。李可染写生探索在47岁以后,何加林画写生始于38岁。李可染对景写生的探索是开拓性的,何加林的对景写生推进了这一探索。
  我作上述比较,是想指出,在李可染这样的大师之后,年轻一代仍能有所作为,即便在他最有贡献的写生方面也是如此。何加林的努力启示我们,山水写生不仅可以像李可染那样通过摆脱程式束缚而获得新的活力,也能够适当地借助于传统程式,把掘取造化源泉与充分的笔墨表现在更高的层面统一起来。在我看来,何加林的方式,在中国画教学中更具普遍价值。
  何加林说,写生使他感受“有”,获得“实”,以后可能会“化实为虚”、“化有为无”。“有”与“实”,可以解释为造化自然所赋予的充实,画面的生动与丰富。“虚”与“无”,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景物的超越,画面的意象性和形式化。事实上,何加林同时兼能“虚”与“实”,“有”与“无”,可以轻松地出入于两者之间。只能“实”而不能“虚”,是近代采取西画方式写生的画家的不足,只能“虚”而不能“实”,是拘于传统程式的画家的缺憾。
  何加林说的“化有为无”、“化实为虚”,无疑指向了山水画的精神性目标。尉晓榕说,何加林在艺术上“是一个精神孤行者”,“他以现代的构成原理为依托,以完全的个性语言寻求一派荒寒的造境”,并从中“淡出孤峭的情绪”和“孤高不群的气度”。尉晓榕的文章写于1999年夏,谈的是何加林第一阶段的作品——它们确有“孤峭”特征。但在第二阶段的写生作品中,“孤峭”隐退,变得“山光水色与人亲”了。何加林是杭州人,5岁随父母到陕西,在西北山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——那正是“文革”期间。他第一阶段的重要作品,如《秋气嶙峋》、《汉中古道行》、《华岳山魂》、《楫云问山图》等等,都取材于关陇景色——不是真实的写生,而是记忆和想象。对山川的记忆总是和时代环境联系在一起的,这些作品的枯淡、荒凉、奇幻和遥远感,不免交织着画家记忆中的痛感和迷茫。加林是在可人的江南追寻这些记忆的,江南特别是杭州就成为关陇记忆景色的隐形对照。反之,当他作江南写生时,记忆中的关陇景色又成为江南景色的隐形对照。前者的苦涩、遥远和孤峭,后者的亲近、温蔼和秀美,就形成巨大的反差,这反差既源自不同的景物,也与不同的心境相关。我们还可以发现,这两种风格不同的作品也有共同之处,即笔墨语言的秀逸清隽,这秀逸清隽来自何加林所学的文人画传统,也根源于他的气质个性,或者说正是如此这般的气质个性选择了如此这般的笔墨语言。人的气质个性很难改变,思想、感情、心理一定随着年龄、环境、知识、经验的变化而变化。何加林作品在今后的发展,也一定受这两个因素的制约:或者偏向第一阶段的孤寂与幻想,或者偏向第二阶段的亲切与生动;可能在两者间折中,也可能交替出现类似的两种倾向。

 
姓名:杨平
现在是买画的良机吗?2015-08-18 11:58:12
炒作书画的人退场了,真正想收藏点字画的或是投资的,现在是买的良机吗?

回复: 很多人都有跟风的毛病,多数人都是“买涨不买跌”。而真正的高手却是“买跌不买涨”——价跌时趁机吃尽,价高时果断抛出。经过20余年迅猛发展之后,2015年,书画市场进入深度调整的一年。随着市场多年炒作积累的“虚火”逐渐退去,真正的艺术家已经“水落石出”。我们认为,当前正是艺术品价格的低谷,再过3到5年,艺术品市场将回暖,现在正是有闲钱的藏家吃进的时候。



 
姓名:张
请教2015-08-14 13:43:07
请问张复兴6平山水什么价位?谢谢!

回复:6万。

 
姓名:胡先生
请教2015-08-08 09:35:03
艺术品收藏多少年出手为好?

回复:在买对作品的基础上,一般而言,收藏三至五年就会升值或者有较大幅度的升值。如果需要资金,就可以出手。如果不急需用钱,收藏的时间越长升值空间会更大。

 
姓名:某
于志学2015-07-23 23:04:54
请问于志学的人物画每平尺什么价格?

回复:一万。

 
姓名:某某
工薪,大名家2015-07-19 12:05:24
你是说买大名家就不会降价,但是一般普通的工薪族怎么买得起大名家的作品呀,你这不是站在说话不腰疼,尽说风凉话呀。

回复:书画是艺术品,名家、大家作品更是皇冠上的明珠。在古代,书画是贵族、士大夫把玩欣赏的,寻常百姓难得一见,更别说收藏了。现在,随着收藏、投资热,一些工薪族也想投资书画,更有甚者,梦想一夜暴富。由于资金有限,再加上电视、报纸的忽悠,他们用有限的真金白银买了 一些书画作品,企望有朝一日能升值。但他们不知道,真正有价值、能变现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很少的,价格也是很高的。很便宜的书画是没有价值的,自己喜欢玩玩还可以,想指望以此发财是不现实的,因为有的根本就是艺术垃圾。因此,如果想投资书画,必须是名家、大家的作品才成。大家、名家的作品价高, 可以买大家、名家的小幅作品(如一平尺左右的)。我们常讲“宁吃鲜桃一口,不吃烂梨一筐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工薪族挣钱不易,更经不起交学费,买东西更 要慎之又慎。很多有经验的工薪族书画投资者,他们并不急于乱买东西,而是把钱攒起来,一年买一件、两件作品,虽然量不大,但质高,升值快、变现易,集腋成裘,持以数年,就相当可观了。
    最后,还想对我们这位爱好者说一句,如果真想投资收藏书画,首先要学会如何说话。放下架子,虚心求教,不要拿无知当无畏!否则,是没人愿意搭理你的。

 
姓名:天猷
投资有风险2015-07-15 14:54:38
当下艺术品投资降温很快,我们以现在的润格购进的名家作品会不会面临下行的风险?我们应如何防范这种风险?

回复:只要买的是真正的名家大家作品,什么时候都不会降价。艺术品降温降的是那些跟风炒作的艺术垃圾。李可染、傅抱石、黄胄的作品降价了吗?史国良、沈鹏、中石的作品降价了吗?不仅没有,还会涨得更高。防范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买名家精品,不要买艺术垃圾。

 
姓名:hn党校
贾广健2015-07-13 18:22:09
《芙蓉小鸟》4.4平多少钱?

回复: 8万。

 
姓名:张
请教2015-07-11 06:57:08
请问贾广健老师松榛图什么价位?谢谢

回复: 3万。

总数:1281129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页次:20/129
您是第 28782212 位访问者